一提到Rollei,就讓人想到TLR,雖然現在多數人已不識TLR為何物,但在1950~1960年代,TLR可是如同現在數位相機般炙手可熱的相機。
Rollei TLR從早期的Rolleicord開始,一直到2.8GX,基本操作觀念都沒有改變,一個盒子上裝著兩個眼睛(所以稱TLR, Twin Lens Reflex),使用者從箱子上方看下去,在對焦屏上透過上面鏡頭所看到的景象對焦構圖,在對焦時,上下鏡頭一起前進後退,由於上下兩顆鏡頭焦段一樣,所以上面的鏡頭對到焦,下面的鏡頭也會對到焦,按下快門後則由下面鏡頭負責拍照,考量到成本,通常取景鏡頭的光圈較小,也沒有像拍攝鏡頭設計般精良,由於沒有反光鏡彈起放下,快門聲很輕,震動也極小,加上是腰平觀景,被攝者多半不會察覺。
Rollei早期只做相機,不設計生產鏡頭,因此Rolleiflex上的鏡頭都是由兩家光學大廠所設計製造,一個是Zeiss,另一家是Schneider,Rolleiflex 2.8系列裝的是Zeiss Planar 80mm/f2.8或Schneider的Xenotar 80mm/f2.8,Rolleiflex 3.5系列則使用Zeiss Tessar 75mm/f3.5或Schneider Xenar 75mm/f3.5。
Rolleiflex 2.8系列的演變主要是加上Auto stop(底片自動定位)﹑機身內含測光功能與鏡頭素質之增進,一直到2.8F可謂是極成熟的產品,現代的2.8GX更進一步將測光改為TTL(Through The Len)方式,讓測光更為精準(其實我覺得2.8F已經很準了),不過某此聚會我親身拿到2.8GX後,大概是使用塑料的關係,感覺重量輕了許多,不若2.8F來的沈穩,所以我還是覺得2.8F是Rolleiflex極為經典的系列,不能為後續系列所取代。
Rollei為TLR開發了許多附件以延伸其功能,比如說Rolleikin可讓Rolleiflex使用135的底片拍攝,Rolleinar可以讓Rolleiflex達成近攝目的,Rolleinar分為I, II, III三種,提供不同的近攝距離(注意:加上Rolleinar後無限遠就無法對焦了),使用者可以依需求裝上所需的Rollernar,此外還有其他種種附件,在此就略過不提了。
就我使用TLR的經驗,有幾點是較不適應的地方,第一是觀景窗較暗,磨砂對焦在焦點的確認上不是那麼明確,還好2.8F有中央裂像,可以藉此確認對焦。第二是腰平觀景所看到成像是左右顛倒(拍出來不會啦),在構圖上容易造成困擾(想往右一點卻變成往左)。第三就是腰平構圖時,水平不容易掌握,常常拍出水平傾斜的相片。第一項可以換裝超亮對焦屏來改善,後面兩項可以藉由裝設90度觀景器(和尚頭)避免困擾。
我的2.8F大合照
獨照
寫的很棒! 正好我在找2.8F
回覆刪除Re: 飛利浦. 趙 <5329663055254693782>
回覆刪除歡迎加入羅肉一族,祝你順利找到理想的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