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Cooke Amotal Anastigmat 2"/f2.0

根據LFC上Rudy老師的說法,這顆鏡頭是美國的進口商戰後向TTH買的一批鏡頭,然後在義大利組裝鏡筒,因此在鏡筒前端刻著Taylor Taylor & Hobson,說明了這顆鏡頭的出身血緣,後端則刻著MADE IN INTALY。由於鏡身是鋁質材料,經過歲月的洗禮,多有氧化的痕跡。



 

接環為Leica L39接環,一開始以為是改裝,後來才得知原生產就是L39接環。光圈環由f2~f22,中間沒有段位,可以任意調整光圈孔徑。對焦環轉動時,整個鏡筒跟著轉動,不適合使用偏光鏡(雖然在RF上本就很少使用偏光鏡),整個鏡筒隨對焦轉動造成的另一個不方便就是光圈刻度標記也跟著轉動,對於設定光圈會造成一些困擾。
最近對焦距離3ft,對焦距離僅以英尺表示,不過只要記得數值除以3就是公尺,所以影響不是很大,沒有景深刻度表尺,對於超焦距拍攝不是很方便。



根據書上記錄,這顆鏡頭乃六片四群,標準雙高斯對稱設計(Double Gauss),許多鏡頭都採用這種光學構造(Dallmeyer SuperSix也是如此),不過對TTH而言,他們可能寧稱呼其為Speed Panchro形式,因為這是由TTH之H.W.Lee氏為電影攝影廠設計Speed Panchro透鏡而後之躍進,書上更進一步提到,另一由基本Speed Panchro透鏡發展之方針是以一對薄透鏡代替最後一片後透鏡,這就是Leitz Summarit結構,也難怪Summarit上多打上Taylor & Taylor Hobson字樣了。
依這顆鏡頭生產的年代,對於像差的抑制自然不能跟近代鏡頭相比,這一點可以從焦外成像(散景)看得出來,開大光圈漩渦散景很容易就出現在畫面上,然而加上色彩的演繹,讓整個散景好似畫一般,而呈現的風格就似不羈的畫家任性恣意地在畫布上揮灑,看似毫無條理,卻又隱然自成章法,更能烘托出清晰輪廓之主體,即使在背景與主體明亮差異極大的狀況下,仍能和諧地合成背景與主題,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鏡頭拍的相片所留下的第一印象。

鋁質鏡身,充滿歲月的痕跡

鏡面

老鏡多怕耀光,用一個轉接環,加上保護鏡與遮光罩

光圈葉片構造

光圈環與對焦表尺
鏡頭TTH正字標誌


對焦筒由義大利製造


這是拿到鏡頭拍的第一捲,這張讓我驚訝cooke的散景
雖然老鏡抗耀光不好,全開光圈像散也大,不過這種成像有其特殊味道


這張讓我驚訝cooke的溫潤感與對顏色的詮釋,而原先讓我驚訝的散景反而變成配角把主題襯托出來。

即便普通如菜市場的環境,也能有很好的協調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